首页 / 新闻中心 / 诊教授特色疗法 | ...

诊教授特色疗法 | 传承千年的医药瑰宝—红曲

发布时间:2024-02-26 17:14:33

红曲又称红曲米、丹曲,是以大米为原料,经红曲霉发酵而成的一种棕红色或紫红色米曲,红曲在我国的应用源远流长,是药食两用的典型代表。


明代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评价它说:此乃人窥造化之巧者也,“奇药也”。2010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载入红曲,近年来的药理学研究发现,红曲是一种出色的降血脂、降血压天然药物,号称餐桌上的天然“他汀”。

医药典籍上的红曲

红曲作为传承了千年的文化瑰宝,长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。

01
五代

陶谷《清异录》“酒骨糟”条:“孟蜀尚食掌食曲一百卷,有赐绯羊,其法:以红曲煮肉,紧卷,石镇,深入酒骨腌透,切如纸薄,乃进(注:洒骨,糟也)”。

汉代
02

王粲 《七释》 “西旅游梁,御宿素粲,瓜州红曲,参揉相半,软滑膏润,入口流散”。该诗说明红曲至少起源于汉代,但具体何时出现红曲,根据目前的史料书籍来看,尚无定论。

03
元代

吴瑞 《日用本草》 “红曲酿酒,破血行药势,杀山岚瘴气,治打扑伤损”,是红曲最早的药用记载。

忽思慧《饮膳正要》:味甘,平,无毒,健脾,益气,温中。

朱丹溪《本草衍义补遗》:活血消食,健脾暖胃,治赤白痢、下水谷。

明代

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“红曲性温味甘,无毒。主治消食活血、健脾燥胃,治赤白痢、下水谷”,“治妇女血气痛及产后恶露不尽,擂酒饮之良”;

宋应星 《天工开物》中明确地记载了红曲在中医药和食品防腐、着色上的应用,而且对红曲的制作工艺,如控温、控湿、通风等,都有较详细的说明;


05
清代

王如鉴 《本草药编》“性味甘温曲是红,亦能消食与调中,健脾燥胃和营血,产后伤科并建功”,红曲“作酒则带热辛,能动痰疾,脚气之疴并发痔痰肠风之患”;

吴仪洛 《本草从新》“红曲以白米饭杂曲母,湿热蒸罨,红入米心”。

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发展,人们发现红曲中含有的天然他汀类化合物对降低血脂有显著的作用,因此红曲也常常作为高血脂症治疗物质的重要成分。



红曲的古代制造技艺


红曲作为红曲菌寄生在大米上的发酵产物,在众多的古籍中均记载了其做法。


如成书于宋末元初的《事林广记》,元代无名氏所著《居家必备事类全集》,被誉为17世纪百科全书的明代宋应钦所著的《天工开物》,以及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所著的《本草纲目》等。


红曲的制造简单来讲主要分为四个步骤,即浸、蒸、接、酵。


浸即浸米,其目的是让大米吸收足够的水分,以便蒸饭时不产生夹生的现象。一般而言浸米时间的长短根据温度而定,夏季温度高,浸米时间较短,反之则长。


第二步是蒸饭,即将浸好的米蒸成米饭,这看似简单,实则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技术,因为米饭如果蒸不透,则红曲菌难以长入米饭中,影响后期发酵;如果蒸过头,则容易黏团和染菌,因此掌握好火候很重要。



第三步是接种,即接种红曲菌种,这是整个红曲生产最关键的一步,因为如果种子不好的话,所有的工作都将付诸东流。


第四步是培养,即将接种好的米饭进行培养后获得红曲。根据成书的年代不同,书籍记载红曲的一些制作技术的细节也有所不同,这些改变体现了技术的完善和进步过程。



现代工艺赋予红曲更强生命力


到了现代,红曲的研究得到新的发展,这种进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,第一是所用的菌种,现在所用的菌种,一般都是经过人工筛选的单一菌种,与古代制造红曲时有益菌、有害菌同时存在的红曲制造方法相比,安全性更高;第二是生产规模和自动化程度;第三是生产环境,整个发酵过程都是在洁净车间里完成的。


运用微生物发酵和酶工程技术,生成有益菌群,达到去毒和改善口感的目的,实现有效成分浓缩,提升药物的疗效。


研究表明,在等剂量的情况下,红曲的降脂比洛伐他汀化学药品效果更好。红曲中还存在具有调节血脂功效的其它活性物质:洛伐他汀和豆甾(zāi)醇,以及一个降血压成分-麦角甾醇,能够起到降压调脂并重的效果,并且没有毒副作用。



仝小林院士临床应用方三曲方联合使用,做到调脂和保护心血管双管齐下,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

文章推荐